中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Posted 2014/3/12

一、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综述

    (一)科技人才政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政策下了很多的定义,不过,本文所说的政策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即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包括执政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目标,为调整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执政者的特定价值取向和策略措施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过程”。潘强恩:《政策论》,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第7页。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59页。

    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包括法律,而狭义的公共政策与法律相对,本文所探讨的科技人才政策主要是指狭义的公共政策,不过也涉及部分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为了规范科技人才行为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以及主要目标诉求虽然不仅仅是为了针对科技人才,但含有科技人才的内容,或者是适用于科技人才的准则,主要包括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

    (二)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

    1.古代中国的科技人才政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人才政策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过,也可以粗略地勾画出一个总体轮廓:尽管古代中国对于农业、天文、医学、建筑、瓷器、丝绸等方面的人才比较重视,一些朝代也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对于科技人才活动采取的是既不反对但也不支持的政策,这一点同欧洲16~18世纪的科技人才政策比较接近,甚至还要宽松一点,因为,神学在中国从来没有取得在中世纪欧洲一样的地位。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科技人才不存在从事科技活动的有形政策障碍,但以政治为核心的中国古代人才政策,把发明创造视为“奇技淫巧”的理念等因素却形成了多种无形政策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压抑了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中国古代科技活动大都局限在少数士大夫的业余爱好、工匠父子师徒相传阶段,难以有大的突破。

    2.近代中国的科技人才政策“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政府的“天朝上国”幻境,西方的“坚船利炮”也让他们认识到了科技的威力,以及进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在这种环境下,科技人才建设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清朝政府开始组建京师大学堂、船政学堂等机构,培养掌握近代科技的人才。在采纳“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建议的基础上,清政府也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尽管这一时期的科技人才政策依然存在许多局限,但毕竟打破了几千年形成的漠视科技人才建设的坚冰,使科技人才政策逐渐成为人才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中国的科技人才政策

    “五四运动”前后,近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在中国逐渐得到推广与巩固,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方面也多向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学习。由于当时国内掌握近现代科技的人才奇缺,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还是颇受重视的,在一个银元足以买一担大米的民国初期,大学老师的工资就有几十甚至是上百块银元。但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动荡,内忧外患不断,因此,在1949年以前,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一直处于初期建构、探索阶段,总体上显得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

    只是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在1978年以后,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才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随着人事政策的完善而逐步规范,并日益形成体系。不过,其间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国际局势复杂,包括科技人才政策在内的众多政策、制度都是参考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人才政策受到很大冲击,但总的来说,在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科技人才政策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服务的宗旨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科技人才政策也开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才流动、提高专家待遇、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鼓励出国留学、建立博士后制度等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科技人才政策也同整个国家的局势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技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科技人才政策越来越符合市场配置规律的要求,同国际大环境也日益协调。

    当前,在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吸引等方面都有大量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引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三)中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结构分析

    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它不只是指针对科技人才的人事、人才政策,也包括所有适用于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以及能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其他公共政策。中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勾画整体结构,下面采用两种分类方法予以分析。

    1.按政策类别来分

    科技人才政策。这类政策直接针对科技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不过数量不多。

    适用于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人员政策。这类政策包含了绝大多数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科技人才行为的政策,构成了科技人才政策的主体。主要包括:关于事业单位改革、人才交流、职称、专家、博士后、留学生、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含有科技人才内容的科技政策。这类政策包含了绝大多数科技政策,实际上,几乎所有科技政策都能直接或间接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主要包括: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估与转移机制、改善科研条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

    其他人事政策。如,《关于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12-26),等。

    2.按科技人才的开发与管理来分

    人才培养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等部门关于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28号)、《人事部等七部门关于强化“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培养的通知》(人发[1996]98号)等。

    人才选拔与使用政策。如,《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人职发[1995]2号)等。

    人才激励政策。如,《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02-08-21)、《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人发[2001]49号)等。

    人才吸引政策。如,《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支持西部建设有关工作函》(教外厅[2002]30号)等。

    人才评价政策。如,《人事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作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考核工作的通知》(人发[1998]62号)、《人事部、国家科委关于民营科技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人职发[1995]7号)等。

    图1中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结构

    人才市场与流动政策。如,《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的通知》(2002-12-20)、《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教外综[1999]44号)等。

    人才安全政策及其他。如,《关于转制单位部分人员延缓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04-29)等。

Hot Article

Job searchAdvanced